近日,考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高溫廣東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炙下我國7月份單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何交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出高能源保障“頂住了峰、分卷兜住了底”???/p>
能源是高溫廣東工業的血液,是炙下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夏季用電高峰疊加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帶來的何交用電需求,在形成新的出高用電高峰的同時,也對我國保障電力供應安全提出更高的分卷要求。
廣東是考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也是高溫廣東制造業大省。今年上半年,炙下廣東GDP同比增長4.2%,1—8月全省全社會用電量62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用電負荷三創歷史新高。為應對新的挑戰,廣東能源系統積極備戰,通過加強電源電網建設、保障一次能源供應、加強運行調度等方法,向全社會交出一張迎峰度夏的“高分答卷”。
220千伏高聯站、朗新站等五座變電站主變擴建工程順利建成投產,有效解決供電瓶頸問題。來源:廣東電網
提前布局筑牢根基,廣東電力系統持續固本培元
據統計,7月以來,廣東省用電最高負荷達1.65億千瓦,是首個突破1.6億千瓦大關的省份,占全國用電負荷的11%,用電規模接近世界排名第五的日本,超過德國和英國用電總和。廣東作為用電大省,為打好迎峰度夏這場關鍵戰役打起精神,做足準備。
運維人員在臺風“韋帕”登陸前嚴陣以待。來源:廣東電網
2025年6月,廣東提前制定《廣東省2025年全力保障電力供應實施方案》,從加強供需形勢監測預警、保障一次能源穩定供應、切實提升電力供應能力、協調爭取外電足額送電、強化關鍵時期供應保障、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夯實需求側管理等七個方面提出15條措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廣東能源系統嚴陣以待,應對供電壓力度峰挑戰。
電不能憑空而來,充足的發電能力和一次能源資源保障是迎峰度夏的“血肉”。今年,廣東切實發揮各級協調機制作用,協調解決電源項目建設的“堵點”“卡點”,推動湛江京信東海電廠、國粵韶關綜合利用發電擴建項目等一批骨干電源按期建成投產。廣東還足量簽訂了電煤年度長協合同,全省電廠存煤常態化保持在30天以上;落實保障發電用氣需求,最大日發電用氣達1.2億方,已創歷史新高。廣東正多管齊下保障全省各類發電機組應開盡開,火電出力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同時,廣東還積極開展跨省跨區電力余缺互濟,爭取外電支援,在電力供應相對緊張的時段實現閩粵、江城直流滿送廣東,在川渝、華東等地區供應較為緊張的時段,也積極送電支援國家電網區域。今年1—8月,廣東受西電電量1456億千瓦時,同比增加3.9%,最大電力達4543萬千瓦,占全省高峰負荷30%。
電要去往千家萬戶,電網建設是“筋骨”。近年來,廣東大力推動電網工程建設,快速投產了500千伏獅南雙線增容改造等79項重點電網工程。南粵大地上連綴成片的電網,成為保障電力供應的“安全網”,大幅提升了電網穩定性和電力供應能力。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客戶平均停電時間在世界主要灣區保持先進水平。
充盈血肉、強健筋骨,廣東正以更加健康、有序的電力系統建設,支撐更穩健的發展和更美好的生活。
新方法破解老難題,創新思路開拓用電格局
大隱隱于市,在深圳市中心,一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深圳抽水蓄能電站成為這座超大型城市迎峰度夏的“充電寶”。在電網壓力最大的7月,這只大型“充電寶”為深圳電網提供370次“削峰填谷”服務,保障城市用電。南網儲能深蓄公司副總工程師劉嘯表示,市中心的抽水蓄能電站的響應速度是同規模火電機組的百倍以上,能夠更靈活地緩解這座特大型城市的用電壓力。
除了抽水蓄能電站,虛擬電廠、新能源汽車等更多新型儲能也接入了電網系統,為迎峰度夏帶來新的支撐力。
7月31日,由廣佛協同,在虛擬電廠的調配下,廣州53個充電站、163個雙向充放電充電樁,佛山50個充電站參與響應,將4026輛新能源汽車接入電網系統,最高響應負荷2.5萬千瓦、響應電量5.4萬千瓦時。
工作人員在南海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檢查智能有序充電功率調節情況。來源:南方電網報
“目前,廣東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450萬輛,假設每輛車電池容量65千瓦時,全省車載儲能就將近3億千瓦時,相當于數百個5萬千瓦容量光伏電站的日發電量?!睆V東電網能源投資公司經營部高級經理劉羿說:“面對高溫持續,局部斷面‘卡脖子’、10千伏線路過載等問題,與其再建一座電廠,不如把停在車位上的汽車‘叫醒’。”
以新儲能應對老問題,廣東迎峰度夏“思路打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風景。當前,廣東通過組織開展全國省級、城市級最大規模車網互動響應,已引導約32萬輛次新能源汽車參與調節。根據規劃,到2028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有超過60萬輛車常態化參與調節,相當于一座虛擬抽水蓄能電站,為夏季保障電力供應提高“容錯率”。
在這場迎峰度夏的考驗中,廣東既以硬實力應對“大考”,更用新思想開拓格局,從“建電網”到“用存量”,廣東電力系統用實打實的舉措證明,迎峰度夏既要有“腳踏實地”的定力,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活力,才能扛得住當下的用電高峰,托得起未來經濟民生高質量發展的用電需求,為全國能源保供與轉型發展提供鮮活可循的“廣東樣本”。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高雅雅 覃玲
轉載請注明:IT周刊傳媒 ? 高溫炙“考”下,廣東如何交出高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