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鄒紅,六安市康寧竹編工藝品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鄉村幸福從事竹編工藝品制作30多年,工匠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巧手全國鄉村工匠、編出安徽省勞動模范、鄒紅安徽省鄉村工匠名師等榮譽。鄉村幸福
人物寄語:竹編寄托著大山里的鄉愁,我會堅持將竹編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巧手并通過這門手藝,編出帶領鄉親們增收致富,鄒紅編出一條屬于我們的鄉村幸福鄉村振興路。
大別山竹木資源豐富,各式各樣的巧手竹編工藝品令人眼花繚亂,其中很多精美的編出工藝品出自深山里女匠人鄒紅之手。30余年醉心于這門“百轉千折”的手藝,鄒紅成為大別山竹編領域的代表。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的康寧竹編廠車間里,只見鄒紅正和姐妹們一同飛快地編織著竹器。
“就算是最簡單的篩子,也要九道工序才能編成。這些出口用的竹編,講究就更多了。你看這個小碟子,需要用2毫米寬的竹篾上上下下編織三層才可以形成這種鏤空花紋。”鄒紅拿起一個深受海外市場歡迎的竹碟介紹說。
鄒紅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篾匠,她從小就喜歡看長輩做篾匠活。六七歲的時候,鄒紅已經可以幫著父親做一些簡單的竹制品。“1990年,我進了家鄉毛坦廠鎮的竹工藝廠;1991年,霍山縣佛子嶺鎮的竹工藝廠請我過去演示技術,那時候他們都叫我‘小師傅’。”鄒紅說。
1993年,鄒紅拿出自己所有積蓄,還借了不少錢,在獨山鎮雙峰村創辦了康寧竹編廠。萬事開頭難,鄒紅帶著樣品走南闖北,四處推銷自己的產品。多年磨煉出來的手藝和年輕人的巧思,很快讓她的竹編獲得關注。第一次與日本客商打交道,她當著客戶的面編出了樣品,當場接到了訂單。“至今公司的竹工藝品大半都出口到日本,在那邊的市場有著非常好的口碑。”鄒紅自豪地說。
“老手藝要傳下去,創新是必不可少的。”這是鄒紅一直以來的信念。2019年,鄒紅參加了浙江科技學院的竹編文創班,開始探索更高的境界。“在浙江,我認識了很多大師,更深刻地認識到山外有山,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鄒紅告訴記者,從那時起,她更加重視創新,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組織的交流學習活動。
竹編手沖咖啡漏斗是鄒紅最新的創意。去年,她去清華大學深造,在與其他手工藝大師的交流中,產生了將傳統竹藝與現代都市生活結合的想法。“咖啡漏斗看似平常,但是要用竹子編出這個形狀,難度卻很大。我在學校琢磨了好幾天,試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最終編了出來。”鄒紅告訴記者。
鄒紅還改良了生產流程,把流水線作業引入竹編制作當中,工人們不再需要學習全部竹編技術,只要掌握部分技術,便可以參與到生產中來。“竹制品的工藝越來越復雜,而我們廠的姐妹年齡都不小了,通過流水線作業,可以大大降低他們學習的難度,也提高了生產效率。”鄒紅說。
隨著鄒紅的竹編名氣越來越大,游芳沖村、雙峰村等周邊山村的村民也紛紛走上這條致富路。公司里常年有60多名工人,多是留守婦女和老篾匠,戶均增收超2萬元。
“我過去干篾匠,后來傳統竹制品不流行了,我也沒了生計。”56歲的篾匠朱成銀告訴記者,鄒紅知道情況后,請他來到了公司。“老手藝又有了用武之地。我現在一年能賺5萬多元,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朱成銀說。
作為茶葉產區,獨山鎮幾乎家家有茶園。貼心的鄒紅還在每年農忙時給工人放假,鼓勵工人們把原材料帶回家加工,讓他們可以安心照顧家里的產業。
如今的鄒紅,收了兩名徒弟,將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還在小學里開設竹藝工坊,讓孩子們體驗竹編之樂。“我是看著父輩編竹子長大的,我希望能將竹編技藝教給孩子們,在他們的心中種下這門傳統技藝的根。”鄒紅說。
轉載請注明:IT周刊傳媒 ? 鄒紅:鄉村工匠 巧手編出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