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訪學員:王同學
她,爾西
熱衷于認識世界和自己,名校
看書、哲學轉純斬獲中央看電影、散步、做志愿者,
都成為了與世界聯結的有效途徑,
并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解構出來!
從哲學轉純藝,
與美行老師“并肩作戰”,
并在美行大師課、工作坊花樣“錘煉下”,
從0基礎進階找到屬于自己創作方法!
在作品集中融入編程科技,
刻畫AI與人類的異地戀科幻故事,
引發科技下的人性思考!
一舉斬獲UCL、RCA、UAL等5枚offer!
-offer展示-
本科專業:哲學
申請學歷:碩士
申請專業:純藝
錄取院校:倫敦大學學院、皇家藝術學院、UAL-切爾西藝術學院、UAL-中央圣馬丁、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
一起來看下王同的上岸秘籍!
王同學 X 小美
美行老師們的認真、負責、真摯和優秀的專業能力讓我感到很信任,所以就來美行學習了。
小美:如何與美行開啟緣分。
王同學:
從中學時代開始,當代藝術就對我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高考的時候本來想考藝術史論方向,后來選擇學哲學,但大一漸漸進入學習之后,還是希望未來可以在理論認識之余嘗試將藝術實踐作為自己的表達方式。因為完全沒在藝術領域有過學習,希望對于工作方法進行一些專業的學習,所以開始考察北京的各個機構。
最初知道美行是因為有朋友也在這里學習,就來咨詢,還和美行的老師同學們一起去看了阿布拉莫維奇的展覽。當時美行的老師們呈現出的認真、負責、真摯和優秀的專業能力讓我感到很信任,所以就來到美行開始學習。
我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認識世界和自己,并把復雜的感覺與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結構出來。
小美:個人興趣與特長、性格特點
王同學:
讓我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認識世界和自己,去觀察社會中不斷發生的奇觀,記錄并記住那些驚異、困惑、糾結或憤怒,并嘗試把這些復雜的感覺與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再結構出來,其實這也是我做作品的邏輯。
我喜歡看書、看電影、無目的地散步、拍些照片,最近很喜歡的導演是濱口龍介。同時,我覺得多參加社會實踐,去實習和做志愿,也是很好的和社會聯結并去接觸“附近”和具體的人的方式。
非常感謝老師的理解、肯定和耐心,讓我找到屬于我的特質和工作方法,給我后來的創作很多信心。
小美: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王同學:
就像上面說的吧,我覺得純藝是一個讓我能靈活地使用自己的方式去和世界建立理解和聯結的行動方式。
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表達方式的轉化,出于理論專業的背景,最開始我經常選中了要表達的議題,但卡在調研的過程中,往往最后又寫成了一個關于主題的文獻綜述,而不知道應該以何種形態將作品落地。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可以說在挺長一段時間,這種學科思維慣性讓我停留于想法但沒法真的展開藝術實踐,項目推進遇到很大困難,也一度挺失去信心覺得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藝術。
后來和幾位不同的老師們交流我的困境,張老師會充分肯定我在調研中的理論優勢,引導我不用強迫自己扭轉原有的思維,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她以具體化的模塊任務督促我推進,在先做完所熟悉的詳盡概念調研后,再抓住概念中最觸動自己的方面,以進行新一輪的藝術家調研和視覺調研,并最后提煉出適合項目的視覺符號,具體到材料和落地方案。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非常感謝老師的理解、肯定和耐心,這種非常具體、細節的實踐步驟幫助我克服了最初的適應期,完成了卡頓很久一度想要放棄的第一個獨立項目,也讓我找到屬于我的特質和工作方法,給了我后來的創作很多信心。
我參加了美行Pratt教授的大師課,并第一次從零開始完成了作品,這種機會很難得,也很有幫助。
小美:分享1-2個你在美行的學習故事
王同學:
剛來美行的那個夏天參加了Pratt學院教授的大師課,當時是先兩周學習Arduino和processing的軟件使用,后來以teamwork的形式,跟著Pratt的教授完成一個自命題集體項目。
那真的是我第一次做作品,完全從零開始,但基礎軟件課很快讓我們可以進行一些遷移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讓我快速進入了實踐,一周就完成了一個項目。感覺這種機會很難得,也很有幫助。
我的作品大多都是裝置項目,我把它們放到各種公共空間的語境中,邀請大家來體驗、感受、參與討論。
小美: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集
王同學:
我的創作主要圍繞兩條線索,一條是關于現代性和技術發展進程中我們生命狀態的新境況;另一條則關于社會議題,通過藝術介入嘗試和具體的人發生關聯。我的作品大多都是裝置項目,我把它們放到各種公共空間的語境中,比如CBD寫字樓、城中村、大學集體浴室或者城市郊野,邀請更多人來體驗、感受、參與討論。
介紹一個我的AI項目《山的那邊》。這個項目來源于2020年疫情隔離之初的生命體驗,當學校課程和所有日常生活與社交互動遷移至線上,我開始注意到屏幕中的視覺經驗。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經過圍繞媒體生態學和后人類理論的一些調研,我將蘋果MacBook的桌面沙丘抽象為了賽博世界的視覺標志,讓它作為屏幕中的賽博世界和我們所生活的物理世界之間的入口、鏡子和墻,構造了這個項目的世界觀。
我在屏幕中、沙丘的另一側來虛構一個AI的角色,她喜歡觀看日落,但她的世界中算法創造的天空云霞日復一日地相同,所以她對大自然變幻莫測的落日充滿好奇。她會在城市玻璃落地窗走廊前給路人AirDrop(藍牙傳輸)賽博日落照片,并邀請參與者與她交換自然日落的照片,這樣她就可以通過AI深度學習而在自己的世界里創造出愈來愈豐富絢爛的黃昏浪漫時刻。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這個項目涉及到一些編程技術,我在工作正式開展前對AI一無所知,但是在確定了世界觀設定和技術訴求之后,我在CSDN和github等各個程序平臺尋找可供借鑒的技術和開源代碼,去嘗試了解它們的邏輯,一點點找到了可供使用的具體AI技術,并在和相關專業同學的討論與支持中實現了最終的效果。
與此同時,雖然這是個挺科技化的項目,但我的核心關注是在技術變遷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回望家園、如何在我們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留真正的人性。而之所以選擇落日,也是因為在我的生命體驗中,它是一個非常浪漫溫暖的時刻,屏幕內外雖然有沙丘的阻隔不能跨越,具有異質性的邏輯,但也許一片天空也有可能作為這雙重世界的連接。
你可以把這個項目理解為AI與人類的異地戀科幻故事,抑或人類在鏡像天空中對自然的鄉愁,又或者關于數字時代的一種新的本體論,我希望參與者可以在親身體驗中來體會自己的感受。
做項目是一種認識自己并嘗試對自己的困惑誠實的方式。
小美:在美行的學習與收獲。
王同學:
在技能方面通過各種豐富的工作坊先后接觸了Arduino和processing等交互軟件、銅版畫、Nomad建模等工具,接觸新的領域很有意思,也拓寬了創作時可用的媒介。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美行的老師們比如季老師、全老師也一直為我提供技術支持,非常感謝他們。
然后,特別感謝我的項目張老師和大耳老師,她們從專業的角度給我介紹了很多非常有幫助的資源平臺、藝術家和作品,并啟發和調動我使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調研與創作。
可以說,做項目的經歷不僅是深入認知和表達我所感興趣的話題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自己并嘗試對自己的困惑誠實的方式,很感動兩位老師一直非常尊重我的想法而且對我很有信心,幫助我發現我自己的潛力,并通過不斷豐富知識和完善工作方法落實在創作實踐中。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另一個梳理自己生命經歷中內在邏輯的寶貴機會是文書的撰寫,文案陳老師是特別好的文案老師,她邏輯清晰,溫暖細致并充滿耐心,堅定地支持我一起完成了申請的最后階段,非常感恩。
也感謝在這個過程中所有非常盡責幫助我的美行教務老師們。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多和不同的老師、同伴溝通交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小美:對學弟和學妹的一些建議
王同學:
可能很多同學也和我一樣是轉專業學藝術,我的感覺是,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陌生的困難一定會有,需要新學習的東西一定很多,這些都會很快地打磨你最開始的興趣和熱情。
我覺得也許在最初的選擇猶豫期可以多試試參加一些工作坊、集體項目,通過嘗試著做來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并且適合這個專業。
王同學作品集局部
如果你真的認定了這個方向,就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堅持下去,多和不同的老師、同伴溝通交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小美:未來打算。
王同學:
對我來說,研究生階段真的將藝術變成自己full-time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應該會和現在狀態又挺不一樣的了,希望可以繼續學習、思考、創作和討論,已經很期待去英國了!
小結
轉專業學藝術究竟是劣勢還是優勢?王同學的“上岸”史很好地告訴了我們這個答案。
王同學雖然是從哲學轉藝術,并遇到了表達方式的轉化問題,但在老師的幫助下,她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創作方式。同時,她在哲學專業中所具備的對社會問題的深層思考優勢,很好地在作品集中展現了出來,而作品集所傳達的思想,即作品集的靈魂,是考官最為看重的!因此,如果能很好地將本專業優勢融入作品集中,跨專業反而是一種優勢!
最后,祝愿王同學在未來的留學生活中,能學得開心學得順心!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