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蔬菜,致癌名單一貫以來都是常吃菜被健康真理。
從小到大被灌輸這個吃菜的世衛重要性,讓我們自然覺得吃點蔬菜并沒有太大問題。組織
這幾天,醫生有一篇題為《衛生組織曝:4種蔬菜已被拉入致癌名單,辟謠記得勸家人少碰》的致癌名單文章在朋友圈熱傳,一些蔬菜反而還被傳出有致癌的常吃菜被風險,這讓吃了幾百年的世衛吃貨民族該怎么想?
這些蔬菜是否真的有傳說中“有毒”?是否真的有致癌風險呢?
傳聞一:娃娃菜,含有甲醛?組織吃了會致癌?
網傳娃娃菜含有甲醛,有個別的醫生不法商販會用甲醛泡洗,經過甲醛浸泡后的辟謠娃娃菜不僅賣相好看,保險時間更長。致癌名單
但事實上,常吃菜被咱們要想吃到放心的世衛娃娃菜,只需在正規渠道購買蔬菜便可放心食用。一般浸泡過甲醛的蔬菜,不僅賣相不好,而且還會有刺鼻的氣味,攜帶的濃度與殘留量也很低。
即便真的泡甲醛,由于甲醛易溶于水,所以咱們將娃娃菜充分清洗之后也是能食用。
所以,愛吃娃娃菜的朋友們,安吧!
傳聞二:西葫蘆致癌,爆炒會容易釋放致癌物質?
網傳西葫蘆有致癌風險,在經過高溫爆炒后,會釋放出具有致癌作用的丙烯酰胺,在食用時盡量不宜爆炒。
但事實上,丙烯酰胺只是“美拉德反應”的一個副產物。
食物中如同時含有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蛋白質,無論是煎炸、烤燒等方式,還是加工時加溫處理,均會發生“美拉德反應”。
雖說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二類致癌物,目前尚未有充分的醫學數據與文獻資料來證實丙烯酰胺的攝入量、相關生化標志物水平與致癌風險有存在多大聯系。
因此,西葫蘆本身不含致癌物,而且也并非只有西葫蘆能產生丙烯酰胺,所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傳聞三:紅鳳菜會增加肝癌風險
網傳紅鳳菜含有一種物質,在經過高溫燃燒后會產生巨大的傷肝致癌物,在人體中產生明顯的致癌影響。
事實上,紅鳳菜的確含有一種物質,叫“吡咯里西啶類生物堿”(簡稱為PA),具有潛在肝毒性,有較大的健康隱患。
它與馬兜鈴內酰胺一樣,并不是一種物質,而是一類物質,目前已知就有660多種,其中有一些種類對人具有極強的肝毒性,或在動物試驗中表現出致癌性。
咱們也不能“脫離劑量談毒性”,紅鳳菜的確有潛在的肝毒性與致癌性,且與黃曲霉素、乙肝病毒協同作用。
咱們偶爾過過嘴癮就好了,能不吃盡量就不吃,若一定要吃就得焯水后大火爆炒,食用量不宜太多。
傳聞四:蕨菜,具有致癌風險
蕨菜,在致癌證據還是相對比較充分,蕨菜中含有“原蕨苷”的致癌物質,在人體內經過幾步代謝之后,就會形成一種中間代謝物,導致DNA分子受損,誘發癌癥。
日本與英國南威爾士等地區開展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食用蕨菜與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癥發生有明顯相關性。
雖說中國傳統制作蕨菜的工藝需要大量焯水,在加熱烹飪處理后,蕨菜中的原蕨苷很容易遭受破壞,大大降低了其致癌性,但多多少少還是會剩下一些,食用后依然有致癌風險。
當然了,你也許會說:我吃了那么多年,又不見我有事?
事實上,致癌的確是一種綜合性過程,只要是明確或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就不存在安不安全劑量,若沒有特殊愿意,盡量不吃才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了,若你喜歡吃紅鳳菜或蕨菜,愿意為了口腹之欲獨自承擔致癌風險,那也是權衡利弊下的理性做法,咱們也無可厚非。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選擇,各區利弊,博弈之下就好了。
參考文獻:
1.Michl, Johanna; Ingrouille, Martin J.; Simmonds, Monique S. J.; Heinrich, Michael (2014), "Naturally occurring aristolochic acid analogues and their toxicities",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31 (5): 676-693, DOI:10.1039/c3np70114j.
2.Roeder, E. (2000), "Medicinal plants in China containing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PDF), Pharmazie 55 (10): 711-726.
轉載請注明:IT周刊傳媒 ? 常吃的蔬菜被世衛組織列為“致癌名單”?醫生辟謠:有1個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