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
你是積極日記不是時常也有這樣的困惑:在一些事情上,很難對自己認可,果總總是忽視更關注自己的不足,即便已經做的自己值需很棒了,但在心里依然有一個聲音:“這是價定嘗應該做到的”,“這很正常”,試堅“你應該做到更好”,持天因此更在意他人的去記評價,讓自己變得焦慮不安。積極日記
?
“每天寫 1~3 件哪怕很小的果總、讓你心里亮一下的忽視事?如果不知道這件事算不算積極,那就想象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最好的自己值需朋友身上,你會如何看待”——記錄積極日記這個方式,價定嘗在咨詢工作中我和很多來訪提到過,試堅但自己卻沒有實踐過。持天
?
直到今年 3 月,我在《小狗錢錢》里又讀到,才突然想:要不,我也試試?
?
于是從那天起,我開始在備忘錄里每一天記下自己覺得“積極的事情”,比如:堅持運動、忙碌的時候依然給自己做了一頓美味、散步時候應用正念了,看起來很小的,但感覺很愉悅的,我都會記錄。
?
每個月的復盤,我會發現,原來這些我以為“理所當然”的小瞬間,攢在一起,竟能有這么多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和調整的過程,抽象的努力被具象化了,每一個微小的事實都會浮現出來給自己加油、打氣。
?
?
02#
?
我們為什么那么需要從外界獲得認可呢?
?
童年時期與重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動的體驗被內化后,形成了內在關系模式。這些內化的模式會影響我們如何對待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如何看待世界。
?
?每個孩子都渴望理想的關系、渴望被愛
?
如果童年時期的主要照顧者(如父母)是嚴厲、挑剔或情感回應不足的,這種互動模式很可能被孩子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心里住著一個苛刻的內在批評者。
?
“我必須完美,否則就不值得愛”:一個常常被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很少得到無條件肯定的孩子,容易內化這種高要求甚至苛責的客體形象。
?
他們長大后,這個“內在批評者”會不斷重復早年的對話:“還不夠好”、“下次必須更努力”。這會導致極強的自我審視和否定傾向,使得任何外部的積極反饋都被忽略,只關注那些還可以改進的不足的地方。
?
他們需要不斷從外界尋找強烈的、持續的認可,來暫時安撫內心的苛責聲音,但往往收效甚微,因為內在的感受太強大太激烈了,這種空洞感很難被填補。
?
滿足父母的條件才能得到關注,孩子的內心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安全和滿足,因為恐懼一旦做不到,就會失去愛與價值。
?
內在會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外在客體的要求是“對的”“好的”,即便孩子長大了意識到了真相,但是感受還是會牽引著情緒,無法體驗到真正的安全感。
?
積極日記如何重構內在的體驗?
?
記錄積極日記,看似是行為上的簡單改變,實則是在主動地、有意識地重構那些內化的、消極的客體關系模式。
?
自我接納:當你每天堅持記錄下自己的優點、進步和值得感恩的時刻時,實際上是在扮演一個與自己內在嚴厲客體截然不同的新客體,一個充滿關懷的支持性客體。這種持續的、積極的自我對話,相當于我們在經歷新的體驗和感受,逐漸削弱那個古老批評者的力量。
?
修改體驗:早期內化的是批評和條件,而現在通過日記去看見那些積極的經驗。這些記錄下來的積極事實和感受,會逐漸被內化,形成更友善的自我表征。久而久之,你能更多地感受到內在的自我認可,對外部認可的依賴自然會降低。
?
穩定的自我關懷:日記滿足了那份渴望被看見的深層需求,但這次是自己給予自己的。這種自我關懷的能力是心理療愈和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
?
03#
?
如何有效記錄積極日記?
?
記錄積極日記并非簡單地羅列“今天發生了好事”,而是要有意識地聚焦于內在體驗和重構
?
1、記錄具體事實及其帶來的積極感受:例如,“今天主動開始去做了報告的一部分,我感到自己很有行動力。”
?
2、關注微小的進步和亮點:不必是巨大成就,每一個小小的努力和善意都值得記錄。“今天給同事幫了個小忙,看到他的笑容,我也很開心。”
?
3、寫下對自己的肯定言辭:直接對抗內在的批評聲。“我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剛開始接觸,不足也很正常。”
?
4、月底或感覺自己面對困境力量不足的時候,復盤回看,覺察自己的感受。
?
堅持100天的意義,重復是內化的關鍵,沒連續打卡也不要緊,間斷的持續也是持續,每天的記錄,每條不超過30字,別給自己壓力。
?
愿我們都能找到那份源于內心的、堅實的認可與平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