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節給信陽帶來了什么”特稿之三:茶鄉之變
發布時間:2018-11-08 08:14 來源:豫都網 我要投稿
[摘要]“茶王之鄉”浉河區浉河港鎮新農村建設一角。茶文茶鄉 任何事情都是化節相對的。 信陽是信稿“中國毛尖之都”,但就世界而言,陽帶只是什特一個茶鄉;信陽毛尖是生長在北緯30度以上唯一的全國“十大名茶”,但就中國而言,茶文茶鄉仍然是化節一個茶鄉;就信陽而言,全市八縣兩區現有產茶的信稿110個鄉鎮...
“茶王之鄉”浉河區浉河港鎮新農村建設一角。
任何事情都是陽帶相對的。
信陽是什特“中國毛尖之都”,但就世界而言,茶文茶鄉只是化節一個茶鄉;信陽毛尖是生長在北緯30度以上唯一的全國“十大名茶”,但就中國而言,信稿仍然是陽帶一個茶鄉;就信陽而言,全市八縣兩區現有產茶的什特110個鄉鎮,個個鄉鎮都當之無愧為茶鄉。
由此可見,茶鄉有大亦有小;小茶鄉是遍布大茶鄉之散,大茶鄉是來自小茶鄉之聚。散,是“大珠小珠落玉盤”;聚,是“青山綠水好風光”。
正如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喬新江在今年茶文化節動員會上指出:“信陽茶文化節已成為信陽對外開放、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平臺,在擴大信陽影響、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這種“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992年舉辦首屆信陽茶葉節以來,究竟給信陽帶來了哪些變化?
茶鄉之貌:從生態到宜居
信陽是一座生態之城,山水之美世人皆知。這里南依大別山,西臨桐柏山,境內水系交錯,阡陌相連,氣候溫和,是自然地理上的南北過渡帶,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美譽。
綠水青山雖好,卻苦于藏于深山人不知。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暢,山里人出不去,外面人進不來,只能說是叫好不叫座。山村里種茶葉,豐收了賣給誰?
位于浉河區大廟畈的土門村是一個山里茶村。村子依山傍水,還有漂亮寬闊的沙灘。但是,在當地村民眼里,風景再好,到了孩子結婚時,還是要在鄉里城里重新買房子。不是房子不夠闊氣,而是交通不便。尤其是對一些年輕人來說,茶鄉再美,還是不如住城市。
如今,情況變了。作為優質信陽毛尖產區,土門村傳統炒茶技術和茶葉品質在歷屆茶葉節上揚名,給村子帶來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土門村有了新修的水泥路,茶葉市場搬到了家門口。村里的老房子變成了新房子,不僅有了別墅樣式,功能跟城市的一樣齊全,住著更舒服,甚至會讓路過的城里人羨慕。
類似土門村一樣發生巨變的平橋區郝堂、商城縣里羅城、光山縣方洼、新縣西河等一大批美麗鄉村,在信陽不勝枚舉。
對于生活在信陽這個大茶鄉的人來說,如今的信陽已經堪稱宜居之城。信陽的山水,已經能讓生活在這里的人看得見、享受得到。無論是新城區還是老城區,城市規劃日漸完善,主題公園、公共圖書館、會展中心、體育館、森林公園等設施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在高樓聳立的社區里,樹木花草蔥蘢葳蕤;在人流涌動的街區上,車水馬龍,秩序井然。茶文化節舉辦地點的變遷反映著城市的變化,從最初露天的廣場逐漸轉到現代化的會展中心。
在對外出行上,京港澳、滬陜等高速公路,G107、G106、G312等國道在境內形成多重十字交叉,信陽明港機場今年即將通航,信陽至武漢、鄭州、合肥等省會城市的時間大大縮短。越來越完備的立體交通網絡的形成,讓茶鄉人與世界的距離越來越近,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茶鄉之業:從茶葉到茶業
茶,已融入信陽人的血脈;茶,已成為信陽人的驕傲;茶,讓信陽人富了起來。
茗香千百年,產業大發展。據統計,信陽現有茶園面積210.8萬畝,年茶葉總產量超6萬噸,年總產值達105億元;茶農超過100萬人,涉茶從業人員超過120萬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達5500元。信陽現有茶企1000多家,其中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9家,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茶葉現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茶產業已成為信陽發展特色農業經濟和綠色生態經濟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信陽在產業結構上也有了突破。通過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拉長產業鏈條,研發生產出了“信陽紅”紅茶,形成了紅綠爭艷、比翼齊飛的發展格局;加快生產黑茶、白茶、花茶和出口精制茶,開發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和茶機械、茶器具等,呈現出產業集聚、良性互動的發展態勢,茶經濟不斷壯大。
小茶葉大旅游。茶產業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今年茶文化節期間,我市從4月20日至5月1日陸續組織信陽毛尖傳統手工炒制大賽、浉河區環南灣湖特色茶旅體驗活動、第九屆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第十屆全國自行車公開賽……
置身于信陽,漫山遍野都是一壟壟的茶樹,大街小巷布滿了茶行、茶店、茶館、茶樓和茶市,為打造“中國最美茶鄉”,綿延百公里的環南灣湖“中國茶文化生態公園”,新建了旅游觀光、體驗、品茗的茶坊和賞茶步道。
茶業的影響遠遠不止如此。從一“葉”到一“業”,以茶產業構建茶生產、茶食品、茶文化、茶旅游等一系列產業鏈,實現了茶產業上下游鏈條的不斷完善提升。
茶鄉之興:從傳統到創新
傳統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概念,一面是工藝、文化的傳承,另一面則是推陳出新。讓歷史悠久的茶鄉與時俱進,信陽人正在續寫新篇。
當信陽人從傳統的春日廟會中挖掘出組織舉辦物資交流會的靈感后,茶鄉的興盛由此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1992年首屆信陽茶葉節到后來的國際茶文化節,從茶葉交易到舉行經貿洽談、文化娛樂、體育比賽、生態旅游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茶鄉兒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追求著更加明亮的未來。
如今,網絡電商交易已經遍布茶鄉。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上茶葉店已成創新渠道,阿里、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都設立了茶城空間,文新、藍天、佛靈等龍頭企業在穩定傳統銷售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電商渠道,目前信陽毛尖在各種電商平臺共設銷售網點近4000家。借助網絡技術,運用“互聯網+”模式,茶鄉信陽將打造中國中部最大的茶葉產銷集散中心。茶葉交易的興盛,帶動信陽其他土特產品的暢銷,糍粑、粉條等“光山十寶”,商城板鴨、潢川掛面等,也給茶鄉人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收入。
“一湖碧水、十美鄉村、百里茶廊、千峰競秀、萬頃林海”,這是為繁榮茶文化,發展茶旅游,在浉河區主要茶產區提出的茶旅游規劃。通過挖掘和整理民間茶歌舞、茶史茶藝,建設茶坊、茶文化一條街、茶文化廣場等設施,開發茶鄉風情、生態觀光和茶體驗游等茶文化旅游線路,把茶鄉信陽打造成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茶文化休閑旅游城市。
從封閉到開放,從鄉村到城市,在茶鄉大地上涌動著一股“因茶而興、以茶揚名”的不竭動力。因為有茶,信陽山水格外清新與亮麗;因為有茶,信陽人民充滿智慧與力量,推動著鄉村振興、城市提質。
正如市長尚朝陽在第26屆茶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所言,真誠邀請海內外賓朋來信陽“看紅看綠看藍天,品山品水品毛尖”,到時真會讓人“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
走茶鄉看振興。如今行走在秀美的信陽大地上,視野所及,山巒疊翠,茶園依舊蔥蘢。站在鄉村振興的全新起點,從一片葉子的產業振興起步,正以溫潤的茶韻茶情充實茶鄉信陽的鄉風民俗內涵。
今日社評
強基礎 利長遠
從發展來看,長遠取決于基礎,基礎決定著長遠,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變規律。
就信陽而言,建設生態信陽是打造全國“生態經濟先行區”重要基礎,其中最具信陽特色的茶產業,又是生態信陽建設不可或缺的要素。換言之,茶產業強,則生態信陽強。只有把基礎筑牢,才能為長遠利好。
好的基礎有先天的稟賦,更需要后天的努力,二者缺一不可。
信陽茶鄉的變化令人欣喜:2006年以來,全市茶園面積從65萬畝發展到210.8萬畝,茶葉品種不斷增多,茶業鏈不斷拉長,尤其是茶產業圍繞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興起了茶企、茶葉合作社、茶業經紀人、茶葉市場、網絡營銷、茶旅游、茶文化節等。由此可見,面積和品種的牢固基礎,利好茶業鏈和茶產業的長遠發展。同時,這種長遠發展又促進我們不斷打牢基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所以,利長遠必先強基礎,強基礎定能利長遠。這不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記者 王博 高晶晶)
相關報道:
“茶文化節給信陽帶來了什么”特稿之一:觀念之變
“茶文化節給信陽帶來了什么”特稿之二:城市之變
“茶文化節給信陽帶來了什么”特稿之四:發展之變
轉載請注明:IT周刊傳媒 ? “茶文化節給信陽帶來了什么”特稿之三:茶鄉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