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20:00,夕情戲韻《中華有好戲》七夕特別節目,定中將在河北衛視浪漫開場。華有好戲
七夕,唱響星河璀璨,浪漫鵲橋相會,中國是夕情戲韻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富浪漫氣息的日子,承載著中國人對美好愛情的定中永恒憧憬。河北廣播電視臺匠心打造《中華有好戲》七夕特別節目,華有好戲以愛情為主題,唱響以戲曲為媒介,浪漫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
王珮瑜、夕情戲韻韓再芬、定中王紅麗、華有好戲劉秀榮、許荷英、杜鎮杰、張慧芳、趙玉華、劉鳳嶺、邱瑞德、吳素真、張蓓、王越、李玉梅、鮑陳熱15位梅花獎獲得者攜手青年演員、戲迷票友,傾情演繹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評劇、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江蘇揚劇、廣西桂劇、浙江臺州亂彈、山西上黨梆子等共十三個劇種的經典名段。
南北交融:多劇種同繪愛情畫卷
節目以越劇《梁祝》、黃梅戲《天仙配》、京劇《大唐貴妃》三大經典愛情選段拉開浪漫序幕。“三唱《紅娘》”更是南北戲曲風采的集中綻放:秦腔名家張蓓以高亢爽朗的唱腔詮釋紅娘的潑辣直率;京劇名家趙玉華以柔美婉轉的聲線展現紅娘的機敏靈動;豫劇名家吳素真則以明快活潑的表演傳遞紅娘的俏皮可愛。不同劇種同臺交織,獨特韻味生動詮釋“一出戲見百樣情”的藝術魅力。
薪火相傳:老中青三代共筑未來
傳承與創新是戲曲永恒的命題。在《中華有好戲》七夕特別節目中,推動黃梅戲跨界傳播的韓再芬和京劇“破圈者”王珮瑜共同詮釋了戲曲傳承的堅守與藝術的創新。作為黃梅戲領軍人物,韓再芬以“根深命續”的信念,將傳統藝術推向現代舞臺。節目中,她攜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演繹黃梅戲《牛郎織女》,以醇美唱腔與創新編排,賦予經典愛情故事當代審美表達。京劇余派第四代傳人王珮瑜,以“讓年輕人愛上京劇”為使命,在節目中攜“瑜音社”的孩童共演《定軍山》,童聲與老生唱腔交織,傳遞“戲曲傳承從娃娃抓起”的理念。
評劇新派傳人劉秀榮帶領全國40個“劉巧兒評劇社”票友演繹《劉巧兒》,展現戲曲在民間的蓬勃生命力;清華、復旦等高校學子聯袂獻唱紅色經典現代京劇,以清澈聲線演繹家國情懷;更有5歲萌娃以奶聲奶氣的唱腔和靈動身段,為戲曲注入純真的希望。
技驚四座:梨園絕活彰顯非凡匠心
絕活賦予戲曲獨特的觀賞性。《中華有好戲》七夕特別節目推出情景演繹《梨園絕技》,生旦凈丑四大行當輪番上演驚人絕藝。廣西桂劇青年演員王培以“三跌四出”展現生行《打棍出箱》的驚險身手;上海京劇院武旦陳藝心將蹺功與刀術結合,演繹旦行絕活《鋦大缸》的剛柔并濟;揚劇女花臉徐夢雪則以“三起三落”的椅子功凸顯凈行氣魄;臺州亂彈丑行鮑陳熱的《活捉三郎》“紙片人”絕技更令觀眾驚嘆連連。這些絕活不僅彰顯了戲曲藝術的“無技不驚人”,更讓年輕觀眾感受到傳統技藝的震撼力。
此外,節目以“戲曲+文旅”模式創新呈現河北文化。昆曲MV將承德避暑山莊的園林景致與《牡丹亭》“游園驚夢”結合,帶領觀眾開啟“美麗河北”場景的活化之旅,讓“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在經典唱段中走進現實。
(中國日報河北記者站 張余)
轉載請注明:IT周刊傳媒 ? 七夕情定《中華有好戲》戲韻唱響浪漫中國節